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中国网--中国访谈)
佛教正觉同修会



佛法访谈专栏 第7集

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中国网--中国访谈)





上一集 下一集

视频下载MP3下载

文字內容:


主持人:〈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各位的收看,在2015年全国两会即将闭幕之际,《中国网—中国访谈》——聚焦中国传统文化,邀请了致力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正觉教育基金会董事—余正文老师和余正伟老师—走进《中国网—中国访谈》演播室,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欢迎两位老师作客我们节目。

余正文老师:主持人好。

余正伟老师:主持人好。

主持人:那么,首先呢我想问一下,因为现在正值2015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两位对于2015年两会的感受是怎样的呢?

余正文老师:我们从整个2015年两会的工作报告来看的话,内容函盖的层面是非常的广,其中包括政治的层面,经济的层面,文化的层面,还有社会的层面。因为,其实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基本上是以儒家(孔子)为首所慢慢开展下来的,而且至今仍然继续在融合的一个文化的系统。孔子的治国的理念,就是以《周礼》还有《礼记》为最主要的治国的轨则,至于在整个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有着很重要的一个基本的观念、基本的思想,也就是我们这个「本体论」的思想,本体论的思想是从儒家开始一直到佛教引入中国,甚至于一直到宋、明的理学,都是在这个本体论上面去探讨这部分的问题,那当然这个在每一个时期对于本体论的一个融合,其实都有着不同层次的融合进程与结果,那这个部分以后我们如果有机会的时候,我们再来继续讨论这一部分的问题。就譬如我们的闽南文化里面,在在处处显示出我们这个中国文化的脉络;像我们从这个庶民的文化,也就是说我们这个文化,其实已经深入到整个庶民的基层文化中了。从我们这个木偶戏(也就是我们称的木偶戏),从木偶戏里面的一段台词就已清楚的显示出来,欸这个是很有趣的,它提到:「半神半圣亦半仙,全儒全道是全贤,脑中真书藏万卷,掌握文武半边天。」

主持人:我对于闽南话是听不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余正文老师:这个意思就是说,从这段台词其实就是已经凸显出我们是「释、儒、道」融合的一个文化,所以在这个部分我们认为说,就如同我们习主席所说的,这个弘扬中华的传统优秀文化这一部分的进程,如果要加快脚步的话,尤其在这个中国传统的佛教文化里面,要能够赶快让它复兴起来,那这样子的话,我相信对于我们两会的这个工作报告所标示这样子的一个工作重点,乃至于工作的方向,应该会有很大的帮助。

主持人:是!正文老师说了很多方面的感受,那正伟老师您的感受是什么呢?

余正伟老师:对于平常在弘扬这个佛教文化的我们来说,我们会觉得在今年李克强总理他重新强调习主席所说的四个全面,其中的第一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已经不只是说在物质上面的满足,不只是在有形条件上面的具足,而是包括了其中这个特别讲到的—文化软实力—显著的增强。那怎么样叫作文化软实力呢?习主席之前就有讲过,要用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过去的这一段时间以来,很多人对于我们的中华文化已经丧失了自己的信心,从一百多年前开始甚至有人主张「我们中国应该要全盘的西化,过去的一切包袱要全部都把它丢掉」,可是这一百多年来,我们看到了些实际的例子,并不是说把过去的一切丢掉,美好的前途就会到来。所以呢,我们发现习主席,发现李克强总理,他们在这些事情上面是非常、非常用心的,也非常的感佩他们所兼顾的不只是说你有没有钱、有没有饭吃这么简单,而是为了要让我们中华民族可长、可久、可深、可稳固百年的基业。

主持人:刚才在我们探讨中的一个关键辞,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那么,我特别想知道二位是如何定义中国传统文化呢?中国传统文化对二位来说意味着什么?

余正伟老师:「中国传统文化」一般来说,我们在世界上从来看不到一个像我们中华民族一样能够长久存在的!在外国有很荣耀的罗马帝国,但是如今又何在呢?曾经有过很伟大功绩的埃及帝国,不是也是转瞬灰飞烟灭了?只有中华民族,从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到现在,我们从来没有改变消失过,世界上各式各样的人事物来来去去,但是我们始终都在这块土地上面,这是非常特殊的一点。也就是说,中华文化它有它的悠久性,为什么能够那么悠久?正代表它有它的独创性。

那在中华文化当中,它的特色就是不断地吸收新的元素,然后又能够保持自己的独创性而能够悠久;如果一个文化它是没有核心的,那就很容易被外来文化侵略之后就改变了。向来一般而言,影响我们中国文化最深的大概就是儒道释——儒家、道家以及佛家文化;这三个文化看起来是不相干的三种文化,竟然神奇的在中华文化里面不但融合在一起,而且呢变成益发的强大、益发的茁壮,最重要的是,它让中华民族得到了几千年来不断地自我充实的这个感觉。

主持人:正文老师还有补充吗?

余正文老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元素,所谓国跟家其实只是一个缩影或是放大的这样子的一个概念;所以因为这样子,让我们这整个的中国文化,几乎就是围绕着这个主轴,所以我相信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弟,只要是到海外去的话都会想要落叶归根。那这个落叶归根,其实就是源自于我们对于家庭的紧密度、家族的紧密度,是这样子的一个信仰,但是其实说这个只是信仰也不对,因为这是一个伦理、道德、制度的最主要的一个根源。

主持人:其实通过这个问题的交流,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意义非常重大,那么我想问一下二位是在哪些领域,弘扬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

余正文老师:我先来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目前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的社会很有影响!虽然它这个社会影响还有它的意义非常的重大是没有错,但是我还要提出另外一个看法,也就是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目前现代社会的影响,它所能产生的这样子的一个影响力,其实是在递减的,这个也是我们最担忧的地方。因为,这个〔现象〕对整个全球的人类其实不是好的事情,那再以整个社会学的理论来讲的话,从社会学的理论来讲有两种最主要的理论,一个是社会功能论,一个是社会冲突论。那,我想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也就是我们要让国家能够更进步的话,我想这个社会功能论,基本上就是着重于整个国家机器的一个体制,还有法治的这样子的一个规范,乃至于我们在这个国家机器体制底下的每一个人、每一分子,都必须要去遵守这样子的一个体制,遵守这样子的一个规范,这个就是社会功论最主要的一个体现。那当然,这个也是社会僵化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所以基本上,社会学家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到最后是趋向于一个功能论与冲突论的一个融合。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社会没有一个功能性的体制来帮忙它的话,那这个社会必然会趋向于崩解,但是如果是一个过于陈旧老化的一个体制而不知道改进的话,那这个社会也是会被淘汰掉。

所以,必须要有一个(另外一股力量的一个),提出一个竞争乃至于继续地让这个社会能够推动的一个力量;那这个部分,我个人看法是觉得,如果能够把我们习主席所提的这个「恢复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再融入西方的这一部分的思想的话,其实这个是好的事情。所以我们这个意思,不是说西方这些近代的所有思想都不好,不是这个样子,只是说它在发展过程里面造成了一些偏颇的状况,如果能够透过我们传统文化的复兴,来帮忙这样子的一个对于西方文化的一个消融,让它能够融合到我们的中国文化里面去的话,我想那这对我们的这个现代社会的影响跟意义,才会是真正能产生它的作用。

又,因为文化真正要能够导入民心,就只有透过教育,因为教育是百年树人,只有透过教育你才有办法真正让我们这个文化的根,也就是我们习主席所说的「我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还有魂」,那如何让我们的这个文化变成我们的根还有魂,那就必须要透过教育了。那这个教育必须要多元,多方面的从我们中华文化这样子的一个元素里面,去探求「中华文化里面能够帮助我们走出去」的这样子的一个元素,如何去完成这样子的一个工作,这个是我觉得在这整个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跟意义必须应该要去注意的地方。

主持人:刚才您提到了这个教育、文化,其实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有提到。那么,二位觉得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中国传统文化会带来怎样积极的影响?

余正伟老师:古人说「教者教心」,我们虽然说教育分成很多很多的科目,但实际上它离不开的就是一个哲学,离不开一个人他的「心」;因此,〔各种科目〕即使他读到了最高的学位都叫作「哲学博士」,所有的博士都是哲学博士!那刚才也呼应正文老师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也就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响和意义。比如说,这几年在街头大家会发现,很多人他不一定信佛,他甚至什么是佛教都不知道,但是他的手上会绑一串念珠,然后闲着没事就用手在那边捏一捏、摸一摸,这代表他是喜欢这个东西,他是乐于这件事情的。不管你信奉什么宗教,这一些文化的影响,已经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那这些部分,就是正觉教育基金会最努力,也是花最多的人力、时间、金钱在作的部份。

主持人:好!

那么,我们知道中国呢,也有将自己的文化向外输出,比如说四大发明,丝绸、瓷器等工艺制作品都在输出,对世界文化也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那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精华,如中医、气功、武术等等,至今仍受到全世界的重视。那么二位觉得当今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怎样更好地走出去呢?

余正伟老师:我想,这个地方与其谈走出去,不如谈走进来!当我们自己的文化如果优秀,其他的国家、地方就自然而然会来学习。想想看,我们中国附近的日本、韩国、东南亚不都是如此吗?中华文化它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叫作摄受性,也就是在民族学里面所说的同化(assimilation),还有涵化(accumulation)。意思是说,当两种文化相遇在一起的时候,彼此会产生的互动与合并,这个合并对我们中国文化来说,几乎就是任何一种文化,来到中国都会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而且会非常和谐地、非常快乐地融为一体。那在历史上面,希腊文化它可能里面有着埃及文化的元素,有着巴比伦的元素;印度文化有雅利安的元素,有伊朗的元素;但是呢,它们都是存在一阵子之后,渐渐就消失了。

主持人:刚才正伟老师说到了很多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事情,那么我们也可以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越来越多的喜欢穿西式的服装,越来越多的喜欢喝咖啡,越来越多的喜欢拉小提琴。这些都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那么是不是这些就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一种冲击和影响呢?我想听听二位怎么看?

余正文老师:我想这一部分可能必须要对「文化」这两个字下个定义,也就是说我们如何去了解文化。我们先对文化这两个字下个定义,从人类学家跟社会学家来讲,文化就是一群人共同的生活方式所形成的规范、风俗、习惯等等,这个就是文化。

所以这个也就是说,我必须要再一次地去赞叹、呼应我们习主席所说的,要恢复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个政策是非常有智慧的。也就是说,这些东西其实是代表着整个的中国文化的一个主流的价值系统,这个主流的价值系统这一部分我们必须要维系下去,那也就是说因为我们有这样子的一个主流的价值系统继续维系下去。再来就是说,有我们这样子的一个——雍容大度的这样子的一个文化风格,任何一个文化进到中国文化全部都是融入到这个里面去的,那这个最主要的就是我们的主流价值没有丢失掉,纵然是就像我刚刚所说的,现在的中国文化一直受到西方文化的一个挑战,但是所庆幸的是,这个隐隐约约地这样子的一个主流价值,它是深入了我们的民心,只是说它是正在朝向崩解的路。但是,我们是希望这个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真正的全面的复兴,而不是只有在这个形式上去复兴这一部分的文化。那这一部分,就是主持人您刚刚所提到的,譬如说小提琴,这个其实从我们整个主流文化来讲,它只能叫作音乐文化,乃至于艺术文化。那这些音乐文化、艺术文化,您看,在整个中华文化为主的一个体系里面,我们几千年来已经融入了多少这种文化?所以,我们不怕这些东西的侵入,我们怕的是主流价值被颠覆,也就是说西方社会,因为一神教所带动的资本主义的极端个人主义,这个会颠覆我们的主流系统价值的文化。

那这一部分会影响到我们习主席真正要去推展的—复兴中华文化—这样子的一个主轴,乃至于会去影响到我们中国的传统佛教文化的一个复兴。那如果,中国的以儒家为主的这个优秀文化,遇到掣肘、遇到障碍,乃至于中国传统的佛教文化遇到打压、遇到障碍,那势必对我们中华文化的复兴会造成很大的变量,所以这个就是说我在这个地方一直要去呼吁的问题,就是说我们必须要让我们整个的中国的主流文化的价值系统能够真正的去落实下来,能够去扎根。那主持人您也说,这一次的这个全会里面,有提到说很多的教育问题,但是其实老实说,我觉得应该是要再往更深层去扎根、去落实,也就是说文化这一个形成它是长时间的,那这个长时间必须要经过一个文化的认知,有了文化的认知以后你才有办法经过文化的认知形成文化的内化,其实说穿了就是我们人类创造文化,文化再来形塑我们人类的行为、风俗、习惯。

所以文化的认知必须要形成一个共识,那这个共识就是必须要透过教育,那这个教育就能够让我们去形成我们所有中华民族的一个共识,这样子才能够让我们从这个底下去扎根,才能够真正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真正能够又长、又久、又远。

主持人:我知道二位也是长期在致力于中国社会公益事业的建设,在这里想问一下二位,能不能给我们简单的大概回顾一下,过去所从事的主要的公益项目,尤其是在大陆所作的公益项目有哪些?

余正文老师:在整个(大陆地区)我们正觉所作的这个公益项目里面,其实是非常的多,最主要的是其中有两大项这样子的一个公益行动,就是我们四川的这个绵阳大地震(汶川地震),那个时候我们总共捐了一千八百万的台币;另一个是我们云南的地震,云南地震我们捐助了这个三百六十万的台币。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从这个地方开始)陆陆续续想要在这个地方去开展,其实这一部分我们虽然作的很多,但是我们很少谈这部分的问题,因为我们认为教育才是最重要的!因为,惟有对教育扎根,这个才是真正能够去改变基层一个思想,让他们都能够人心向善。所以,其实我们在导正民众的这个错误的观念,就是透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于在弘扬佛教文化这样子的一个过程里面,其实也都一直在作这部分的工作。

而这部分的工作其实都是不着痕迹的,也不容易让人家去发现它的重要性的,但是我们想这部分的工作其实远远胜过于金钱的一个帮助,纵然我们在金钱的援助上面作了很多,但是我们正觉教育基金会乃至于我们正觉同修会,对于这个中国文化的落实跟教育,其实这个更是我们所深切期盼还有深切的关注的最主要的一个议题。

主持人:在这里还是要感谢二位对于公益事业的付出,那么尤其是我们知道在这些公益项目中,有很多令二位感动的故事,我想问问正伟老师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的?

余正伟老师:我们现在的教育,大家都在谈要教育改革,但是所谓的教育改革它似乎只是在技巧上面、在方法上面、在工具上面,而没有人去提到这个真正教育核心的改革。那我跟正文老师,平常都是在作这个佛学教育的,我们看过太多太多人心的变化,一切的变化及不上人心的变化,人心可以变善,人心可以变恶;当一个人他如果能够去改变他自己过去的缺点,什么叫作缺点?缺点不止是说一些喜怒哀乐的问题而已,而是说在佛教的世界观里面,教导我们看清楚自己,看清楚这个世界,到底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到底自己是怎么回事!这样你才能够真正地改变自己。那再譬如说,有一次我现在的一个学生,他本身是当年在台湾考高考的这个榜首,后来到美国去了以后,非常顺利的一路上就拿到了博士学位,然后也顺利地进入了德州大学当教授。可是,他一路顺利地求学、生活,从他五、六岁开始一路顺利到三、四十岁,最后顺利的当上教授,但是他发现说:「我在干什么?我满足了什么?小的时候满足了父母的需求,长大了满足了身边人对我的期盼与需求,我的头上终于冉起了光环,我要的一切都有了,我好像作到了人上人,可是我到底在干什么?」这样的生活对他不但没有带来快乐,反而让他觉得,越来越觉得:「我在干什么?如果人生活到八十岁的话,它我已经过一半了,接下来这四十年难道还要这样子过吗?」所以他就一直在寻找,包括他走遍了全世界,走到世界各个角落里面去到处去寻找,到底他要的东西在哪里?其实,他自己也不知道,就是因为不知道,只好一直在寻找。

那后来,然后就在因缘际会下开始了佛学的修习,他才赫然发现:「原来我过去的四十年在追求的,就是看清楚自己,就是佛法的引导,原来佛陀在两千多年前的教导才是我真正需要的,才是真正能够解决我这一切问题的答案的。」那这些我想可能是我自己觉得最感动的部分。

主持人:好。那么我们之前也聊了这个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问题,现在还是想请两位老师结合自身的经验,给我们建议一下中国文化如何才能更好地走出去,将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这个方向和方法,有什么更好的建议?

余正伟老师:主持人问说这个「文化的融合、文化的走出去」,在大乘佛法来讲,菩萨他的生命,他的生生世世(未来所有的生命)都是在为所有的众生服务,也许今天这位众生是他的家人,也许今天这位众生是跟他同一个乡村的邻居,也许这一位或这些众生是跟他同一个国度,甚至是同一个地球,或者呢是根本了不相干,那么直至成佛的时候,他都必须要为所有的众生尽他能尽的一份力量。

主持人:嗯!那正文老师呢?

余正文老师:我想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对「走出去」先下个定义,是什么东西要走出去?但是,我是觉得这个东西归根究柢,还是得要归根到我们的整个中国文化的这个核心价值,才不会流于空泛。也就是说我刚刚所提的问题,我们是希望什么东西走出去呢?如果我们只是希望说这些subcultural〔次文化〕的这些东西走出去,那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顶多就是帮我们多赚几个钱进来,那我们真的只是要这个东西吗?我想我们应该不是这么的狭隘,眼光也不是这么短浅,我们是希望能够履行这个社会主义的一个核心价值,也就是「世界大同、天下为公」,那这个是让我们中国文化的这个和平思想能够走出去,那这个部分我想应该也要呼应我们两会的工作报告里面所提出的这个「一带一路」,一带一路这样子的一个理念,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一个理念,只是说一带一路要如何去推动,那在推动的时候它的内涵是什么东西?那当然一带一路所推动的,最主要是偏向于这个经济的一个导向,它虽然是偏向于经济导向,但却是希望能用文化来包装经济,我并不反对用文化来包装经济,但是我是希望在用文化包装经济完了以后,再度的用经济来(支持)包装文化,这个才是我们真正能够以一个泱泱大国的风范,把我们这个文化的底蕴去广传,犹如当时的汉唐文化,透过海上丝路,透过陆上丝路,能够广传到西域乃至于广传到南洋。

譬如海上丝路的部分,甚至有明朝的郑和下西洋,这个也是丝路的一个很典型的过程。所以,郑和下西洋其实具有政治意义,也有具有经济意义,那这个当然在宣扬国威的过程里面,我们是希望能够把这个中华文化这样子的一个真正的底蕴呢,能够带入这「一带一路」这样子的一个弘传的过程里面,才能够真正有别于美国的这个军事的联盟。基本上美国跟友邦的一个联盟,是以军事为前提再导入经济的,那我想我们「一带一路」的这个理念,这个正是呼应了我们这个儒家的一个传统思想,还有我们中国爱好和平的一个思想的根源,所以这个是对的!

如果能够从这样子的一个角度进去的话,那我们必须把我们真正的社会的主流价值能够带进去,例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道路刚开始,这就是一个能够把文化传播出去的蛮不错的一个方法,只是就看你怎么运用了。可是,我现在看目前我们的两会里面,没有我们的文创产业的一个工作的内容。我大概了解了一下文创产业的一个状况,大部分都是偏重在工艺产品,也就是说从联合国的教科文的组织里面他所提到的。文化创意产业最主要函盖三个概念:一个就是这个文化产品,一个就是文化产业,再来就是智慧产权,函盖了这三个层面。那它的文化产品大部分都只是偏重在以现在的媒体、科技去包装;对我们的文化产业这个其实如果从我们长远的发展来讲,这个是属于浅碟子文化,过于浮泛,但是这并不是说不能作(我的意思不是说这个不能作),是能作但如果要作的话,我们必需要往更深层的底层去扎根,这样子才有办法让我们的这个中国文化的底蕴,真正的能够传播出去。

那中国文化思想真正的这个主流价值要传播出去,一定是必须函盖三个主流价值系统,一个就是儒家,一个就是道家,一个就是集其总成的佛法(佛教的文化道统)这样子的一个体系,这样子才有办法真正把我们的文化主流价值的观念能够带到友邦去,那也才能够让友邦真正因为我们的中国文化的一个熏陶而得到利益,我想这个也是我们自古以来,中国对友邦所做的一个和平的一个外交方式,并且大部分都是朝这个方向,所以我们非常赞同这样的一个方向。

余正伟老师:我可以补充这个正文老师说的吗?

有三件事情是现在世界上非常缺乏,而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所擅长的,也是我们本来所具有的传统文化。

第一个就是家庭本位,刚才正文老师已经讲过了,传统的中国可以说一个人乃至于到整个国家,都是以家庭在支撑,这刚好呼应到我们现在中华文化走出去。那实际上呢,中国人一向认为国之本在家,这也是现在西方文化已经崩解掉部分,就是没有以家庭为基础,而中国文化是用家庭来串起整个国家,来串起整个世界。

那第二个部分,我们就叫它作有情的宇宙观,或者说有情世间;刚才所说的家族观念,其实也就是佛法里面大乘菩萨所努力的。比如说,释迦牟尼佛他生生世世和所有的众生互为家人、互为亲戚、互为眷属来利益别人,而最终当他功德圆满之后,他才能够成佛。那有情的世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中国人一向认为,在我们的身体以外的世界,它并不只是一个冷冰冰的世界,不只是一个物质、一个工具。比如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从儒家开始,就认为天地万物和我们人类本来就应该是感通的,而不是利用或者仇视的,它的基础是建筑在一个「情」上面。

也就是说我们对万物是有感情的,而不是像现在有些偏差的想法,认为说环境就是让我们利用的,结果把环境全部都利用完了之后,最后倒霉的还是自己。人跟物之间有情,就好像人跟人之间有情一样,甚至物跟物之间也是要建立在有情之间的情这个字上面,这样子的世界才能够更加融洽与长久。

譬如说,大家都很喜欢的一首陶渊明说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是所有自古以来中国人心目中想要的世界,就是人类跟环境不但达到平衡,不但达到互利,而且是有感情的,而不是冷冰冰的利用。

那第三点呢,我们可以建议的事就是德。以德为本,重德的精神,这也是现在追求物质世间的西方主义世界里面很缺乏,而却又不知道该怎么样重新建立的。彷佛好像人跟人,人跟环境之间只有利益,但是我们的老祖宗却告诉我们:「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如果一个人失去了仁、失去了道德,那么他就算拥有再多的这些物质,都只是一场梦罢了。

那站在 佛陀的角度来看,所谓的这个世界也不外乎就是我们的真如自性如来藏所生,世界本是此心所生,又怎么能说我们利用它,或者谁来利用谁呢,就是呼应了有情。一个人如果失去对于自己本心如来藏的依止与追求的话——失却本心所行一切皆曰魔业,意思是说忘失了自己的本心人,就变成像是一具行尸走肉了。

余正文老师:我可以再补充一下。我想,在我们想要让整个中国文化走出去,目前比较迫切、比较须要关心的,应该是我刚刚所提的「文创产业」的这样的一个发展的一个方向,那这个其实从英国提出创意产业开始,全世界都把整个文创产业视为一个经济发展的无烟囱工业,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产业的发展方向。那在这里提供一个概念给大家参考,也就是说像现在的韩剧,还有韩风,韩国现在几乎把他们的文化透过戏剧的包装,也透过这个戏剧的衍生商品的一个包装到处地传播。所以,我是觉得通过营销手段去做文化的传播,并不是不可以,像这个韩国所用的手段,最主要的就是在文创营销手段里面,最重要的一个这个one source multi-use概念,也就是说透过一个(这某一个产业)去衍生出很多的衍生商品出来,这个就是one source multi-use。所以我就要提供一个思考的一个方向,就是说:我们为什么不把我们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把它拍成影片?因为媒体的传播速度是最快的,那这部分的影片当然必需要包括我们传统的优秀文化。也就是当然必需要函盖,譬如说像我们玄奘大师的一个求法的过程,乃至于他所弘扬的一个佛法的一个内涵等等,那将这个内涵把它拍成影片,完以后再透过这样子的媒体的一个包装,来形成的一个风潮就是one source multi-use,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这一个影片形成一个风潮以后,再把它制成一个个周边衍生商品,那周边衍生商品在我的角度来看(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样想),在我的角度并不是要去赚这部分衍生商品的经济效益,而是希望透过这样子的一个过程,让普罗大众能够去快速的接受到我们中国文化。其实这个回归到原来我们所说的,这个其实还是文化的表相,但是文化表相透过文创产业的一个包装,其实是很快可以打入人心的,但是打入人心的毕竟只是一个流行产业,所以我还是必需要回归到我们的真正的一个最主要讨论的议题,也就是说我们自己本身真正要让中国的这个文化走出去的话,我们必需要能够着重在我们自己内部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上!也就是说,这个呼应我们刚刚正伟老师所说的,与其说走出去,倒不如我们来谈谈如何走进来。

你要走出去,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这个底蕴作为内涵的话,那你走出去你拿的是什么东西出去呢?所以,我是觉得这个东西是可以双管齐下、双头并进的,也就是说透过这样的一个推展过程里面,我们自己必需要透过教育去满足我们自己所需求的这个内涵,乃至于这个内涵应该是要具足哪些元素!那我们还是回到刚刚所说的,就是我们中国文化最主要的主轴,就是儒家、道家,还有佛家的思想。那这一部分的思想如何深入了我们的民心,如何深入了我们的生活,如何深入了我们的风俗习惯,这一部分对整个的全体人类有哪些帮助,我们都必须要很明确的把它交代清楚,让所有的一切大众(世界的大众)能够知道这些事情。那这个应该是让我们走出去,配合着我们的一带一路这样子的一个政策,应该可以快速的把这个文化的推展工作很快速的推展出去。

主持人:好,那么今天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我们聊了很多,那由于时间的关系呢,我们今天节目就到这里了。再次感谢二位老师,做客我们节目,也感谢各位网友的收看,再会。



上一集 下一集

阅读原文浏览量:958
目录 设置
关闭

阅读设置


绿色 绛色 灰色